- 重慶渝中區時代天驕14-9#地址:
- 023-63800591電話:
- 023-63800591傳真:
- oumaigood@gmail.com信箱:
近日,有同事接到問詢電話,對方說自己需要購買黃麻出產設備,問有哪家企業出產黃麻設備。筆者提供了一個出產企業的名字——浙江金鷹團體。這是一家紡織企業上市公司,公司既出產亞麻產品,也出產麻紡設備。 浙江金鷹團體的這種模式給企業帶來了效益,是目前麻紡企業中運作較好的模式。而當初之所以選擇這種模式,也是由麻紡行業的特點決定的。 與棉紡、化纖比起來,毛紡、麻紡、絲綢都屬于小行業。大行業的設備需求量大,設備廠家愿意跟蹤研究,進級速度快;而小行業的設備需求量小,設備廠家關注度低,出產落后。于是,我們在這些小行業中看到了一種奇異的現象:二手設備轉讓市場繁榮;紡紗廠自己制造設備;脫膠廠的設備全部原創……這些現象中反映出的企業原創精神令人打動,但是折射出的行業困境卻令人心酸。 沒有紡機企業關注,小行業的設備進級舉步維艱。大多數苧麻企業使用的是30多年前出產的脫膠設備;良多柞蠶繅絲企業使用的是手工作坊式的繅絲機——立繅機;半精紡出產企業使用的設備多是企業技術職員改進過的設備。 小行業的設備進級如何實現?這一直是困擾小行業發展的挫折。 消化吸收國外提高前輩紡機制造技術是一種方式。良多企業將從國外購置的二手毛紡設備進行改造,出產出優質毛紗。改造現有設備知足出產需要也是一個途徑。良多半精紡企業的設備都是由棉紡設備演化而來,通過改造梳理等設備,出產出具有休閑風格的產品,半精紡技術因此也成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。另外還有一種方式,就是讓小行業與紡機企業以及科研院校同盟,目前看來,這是最有效的方式。 2009年景立的“苧麻工業發展技術立異戰略同盟”由武漢紡織大學、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、湖南華升團體、華中農業大學、東華大學、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后勤總裝備研究所、湖北新農生態麻業有限公司海內八家單位共同組建,該同盟常設機構依托于武漢紡織大學。 《苧麻工業發展樞紐技術與設備研究》由國家“苧麻工業技術立異戰略同盟”承擔。項目包括“優質高產多抗專用苧麻新品種選育及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”、“苧麻收割技術與裝備”、“剝麻打麻擠膠與水洗水理技術和設備研究”、“苧麻物理—生物聯合脫膠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究”、“苧麻紡織印染深加工工藝技術研究”、“苧麻清潔出產技術集成與示范”六個課題研究。有專家評價,假如苧麻工業發展樞紐技術與設備研究能夠取得突破,中國的苧麻工業將能夠實現設備進級,苧麻工業的發展將向前邁一大步。 同時,這種模式也順應了市場的需求,得到了國家政策的鼓勵。2011年底,《苧麻工業發展樞紐技術與設備研究》項目獲得了國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支撐計劃支持,國家給予的科技支持資金達1643萬元。 組建技術立異同盟也符合紡織產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提出的要求。紡織產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提出,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、企業為主體、科研院所和高校為支撐、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紡織行業科技立異機制。加強紡織產業領域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央和重點實驗室建設,開展基礎性、前瞻性和戰略性科學研究。探索具有紡織行業特點的產學研用新模式,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、高校共建實驗室,在高新技術纖維、染整后收拾整頓樞紐技術及環境友好染整制劑開發利用、高機能工業用紡織品、纖維回收利用、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推動建立紡織工業技術同盟。 固然同盟實踐中可能存在摩擦,同盟的出資談判需要各方付出艱苦的努力,同盟終極的工業化成果分配形式還值得探討,但不可否認的是同盟對于小行業設備進級具有重要的意義。同盟為小行業提供了平臺,在這樣一個平臺上,一個多贏的局面迅速形成: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實現了工業化,紡機企業找到了自己的客戶,小行業的設備實現了進級。同盟將院校、紡織企業、紡機企業的資源進行了公道配置,使得三方的上風得到最大的施展,同盟讓產、學、研之間實現了無縫對接,是小行業設備進級比較理想的模式。